政策法規

一文讀懂“專精特新”企業

發布時間:2021/9/13 17:10:06    編輯:    被瀏覽:908

2021年8月21日,工業與信息化部正式第三批293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在此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戰略上升至國家層面。截至目前,我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已達4922家。

9月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全球服務貿易峰會上的致辭中表示:“將繼續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設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北京證交所設立的目標之一就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隨著北京證券交易所設立并試點注冊制,未來資本市場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能力和水平將進一步提升。

何為“專精特新”企業

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優勢的中小企業,企業規模必須符合國家《中小企業劃型標準》(工信部聯企業〔2011〕300號)的規定。

“專”,即專業化。是指采用專項技術或工藝通過專業化生產制造的專用性強、專業特點明顯、市場專業性強的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用途的專門性、生產工藝的專業性、技術的專有性和產品在細分市場中具有專業化發展優勢。

“精”,即精細化。是指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或工藝,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細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過精細化管理,精心設計生產的精良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的精致性、工藝技術的精深性和企業的精細化管理。

“特”,即特色化。是指采用獨特的工藝、技術、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產的,具有地域特點或具有特殊功能的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或服務的特色化。

“新”,即新穎化。是指依靠自主創新、轉化科技成果、聯合創新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式研制生產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其主要特征是產品(技術)的創新性、先進性,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較高的附加值和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專精特新”十年的變與不變

“專精特新”企業大多出自制造業,目前,我國的制造業正從“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質量、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強”(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質量、強品牌)。自2011年“專精特新”概念面世以來,中央層面陸續出臺了多個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中央政治局會議都對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作出重要部署。財政部、工信部聯合印發《關于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明確在2021-202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100億元以上獎補資金,分三批重點支持1000余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帶動1萬家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近五千家“專精特新”企業涵蓋制造業中關鍵領域

從地域分布來看,長江中下游省份、廣東省及山東省“專心特新”企業起步較早,且發展迅速。而北京雖然在第一批中僅有5家,但第二、三批增長迅速,現有264家。西藏自治區在第三批名單中首次出現兩家企業。

在三批“精專特新”企業共4922中,共有317家掛牌新三板,以下為這些企業的行業分布。由此可推見,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多數分布在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例如信息技術服務業、計算機與通信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尤其是高端制造、信息技術和原材料為本次入選企業中占比較高的行業。營收增速較快的企業,主要分布在醫療器械、大數據處理、電子元器件、新材料等行業。

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通知有何不同

對比分析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發布的第一、二、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通知(即工信廳企業函〔2018〕381號、工信廳企業函〔2020〕159號、工信廳企業函〔2021〕79號,下文分別簡稱為“第一批”通知、“第二批”通知、“第三批”通知),得到如下發現:

第一,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政策的定位得到不斷提升。“第一批”通知只是在“工作目標”部分提出要在一定時間內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并促進其各方面的發展,其著眼點在于“企業”。“第二批”通知的對應部分則提到“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其著眼點在于“產業”。“第三批”通知更是通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話語將該政策的定位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

第二,加強了對“重點領域”的提示說明。與往次不同,“第三批”通知以單獨的一節來說明“重點領域”,可見有關部門對這一點的重視。另外,通過對三次通知的縱向對照可以發現,對“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的強調日漸突出。最后,“第三次”通知中新增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產品”一項也值得關注。

第三,提出了更精細、更靈活的企業創新能力標準與經濟效益標準。一方面,“第三批”通知在“基本條件”“專項條件”之外,增加了“分類條件”一節來對企業的年度營業收入與研發經費占比作更為詳盡的規定;另一方面,從“第三批”開始,工信部不再要求企業上年度營業收入超過1億元,而是采取分梯度降至5000萬元以下的做法,這有助于使政策惠及不同類型的更多企業。

第四,在培育措施方面更為具體、明確地提出了“完善支撐服務”的做法。“第一批”通知與“第二批”通知只是籠統地要求“完善支撐服務”,“第三批”通知則按照“加強政策支持”“開展精準服務”“優化發展環境”三個領域給出了有關的具體做法,這有助于將“完善支撐服務”真正落到實處。最后,這一部分還提出了“加強動態管理”的新要求,以復核的方式加強對入選企業的管理。

北京證券交易所能否帶來新契機

此次新三板改革并設立北京交易所,與今年以來對大型企業反壟斷趨嚴、強調扶持中小企業的路線一脈相承,目標之一就是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

北京證券交易所將堅持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定位,與滬深交易所、區域性股權市場達成錯位發展,構建一套與創新型中小企業特點相符合的制度安排。北交所對新三板出現問題的改善、“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將有長足的影響:

1.明確定位,支持創新型中小企業。新三板中對企業的細分行業要求不明確,并且隨著新三板的推廣,覆蓋了更多的企業,但也出現重大問題,即強調為中小企業服務,而非強調創新型的中小企業。北交所以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為發展定位,將進一步完善發現培育和遴選機制,發現和培育更多的中小企業成為創新核心,同時引導企業向硬科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2.提高站位,提高交易市場獨立性。“精選層”的配套制度為打通各個部委環節,出現大量不明確的制度名詞,造成了生態構建不利。從創新層、精選層定位為“交易所”后,股權交易市場獨立性大大增強,提高了站位,配合扶持中小企業的方向,有利于引入更多的機構資金投入市場,

3.增強流通,促進股權集中度保持合理。新三板企業的股權呈高度集中的態勢。而根據9月5日北交所發布的相關業務規則:公開發行后,股本在4億以下和以上的公司,公眾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不低于公司股本總額的25%和10%。這一規定,是對目前新三板掛牌公司中股權集中高現象的一大沖擊,這將促使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的同時達到合理的股權分布狀態。

 

圖文編輯:王宇辰 柴昕彤

責任編輯:王毅博

特別聲明:本文為網易自媒體平臺“網易號”作者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觀點。網易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分享到:
< 上一篇 下一篇 >
市企聯榮譽資質 企業信用評級 市經促會榮譽資質 工業旅游項目
官方公眾號
国内极度色诱视频网站